聖誕假期前,我們課程的重點放在為期兩週的Typography Workshop,是由一名來自墨西哥的字型設計師Gonzalo García Barcha來帶我們的課程。我們要獨立完成一套A-Z的西文字型設計,最後依照字型製作一部30-60秒的動態。往年都會有Typography的課程,不過今年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們與巴黎高等音樂舞蹈學院(CNSMDP)的同學一同合作,由他們來幫我們製作影片的配樂,目的除了讓我們的動態影片更近原創之外(避免在網路上找音樂),也因為往後我們需要與更多不同領域的人合作,在此先加強我們與他人的溝通能力以及音樂對動態上的認知,以共同完成作品。
我們的主題為Cabinet de Curiosités(珍奇櫃),珍奇櫃是博物館的前身,收藏家用於陳列自己收藏的各種礦石、手工藝品、特殊生物、動植物標本等稀有物件或珍貴文物的空間。這個主題涵蓋的範圍很廣,而我們只要選擇一個跟珍奇櫃相關的領域即可,依照選擇的主題來進行分析,並先設計出不同造型的大寫A、H、O,再進行M,主要是因為前三個字母分別是三角形、正方形與圓形,而M是所有字母裡面最大的,能掌握到這幾個字母的Cap Height和Baseline後,要延伸其餘的字母就不是難事。而小寫則是先設計出n、o、p,不過小寫則多了X-height和Descender,因此原則上會比大寫來難的許多。我們的Workshop並無限制要設計大寫或小寫,但不熟識西文字的我,老師建議我進行大寫字母即可。我以「昆蟲」作為這次字型設計的主題,參考Bodoni來作為骨架範本,並觀察昆蟲的身體構造與特徵,將字母的結構依照Stem/Spine、Crossbar/Arm/Tail/Leg/Bar/Tail等延伸出昆蟲身體和腳,而Serif則是觸角。為了加強字型易讀性和可視性,我將部分的襯線去除,讓字母不會因過多的裝飾而影響閱讀,成了一種介於襯線字和非襯線字之間的字型。不過由於不是每個字母都能夠套用理想的特徵,例如O和Q能夠有的變化並不大,而要怎麼這些字母更有一致性則是需要再去多嘗試的地方。過程中老師特別強調實驗與手繪的重要性,工作坊的前三天要求我們先完成手繪線稿,不能使用電腦,將手稿向量化精修後,再調整適當的間距,並做出一套字型。(教學可參考:https://www.fontself.com/blog/design-a-color-font-with-illustrator-fontself-in-one-afternoon)而最後我以法國一名昆蟲學家Fabre(法布爾)來命名我的字型。
製作手稿的過程。老師建議我們可直接參考現有的字型,描繪出骨架後,再套用我們設計出的造型。而我是選擇Bodoni作為參考。
手稿側拍。
觀察昆蟲的身體構造與特徵,將字母的結構依照Stem/Spine、Crossbar/Arm/Tail/Leg/Bar/Tail等及Serif,延伸出昆蟲身體、腳和觸角。
完成的字型要運用在海報及動態設計,整體的概念是呈現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係,將所設計出的字型視為昆蟲主體,穿梭在四季不同變化的樹木、葉子、花朵之間。在動態方面,選擇了一些較為與探索環境相關的詞彙,將字型的動態本身依照昆蟲的結構分成三節進行動作,並和CNSMDP的同學討論音樂的氛圍,會是帶點俏皮、神秘、躲藏在植物間的感覺,最後在短短三天內完成了40秒的動畫。而海報需要加上Lorem ipsum(隨機假文)或Pangramme(全字母句),後者意旨一句話中包含了26個英文字母,最常見的英文句子是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,法文常見的則是Portez ce whisky au vieux juge blond qui fume。對我來說這很新奇,因為中文沒有全字母句,而通常為了要湊齊字母,最終的句子往往會有點古怪或刻意,但寫出一句重複次數最少的句子也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。而Lorem ipsum和Pangramme往往被應用在測試系統當中。
最後做出來的成果自己覺得也不錯,老師也相當喜歡我設計的字型,他說因為我打破原本襯線字應有的規則,設計出介於襯線體和非襯線體的字型,很吸引他的目光,整體的視覺上也很優雅、精緻。這次的Typography Workshop雖然只為期兩週且是獨立作業,又加上遇到巴黎大眾交通罷工因此課程有時會被耽誤到,但學到很多西文設計的細節,又是第一次設計出一套完整且可應用的字型,覺得非常充實。
最後完成的海報視覺。
動態影片的各分鏡Styleframe,以字型為主體,並搭配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變換。其中老師提醒我們盡量設計Bold字型,避免使用Light,可能會因為在移動的過程中而看不清楚。
最後完成的字型檔案。